一、传成人之道——全身心投入与热爱
28年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上,长年超负荷承担教学任务,兢兢业业教书育人,踏踏实实处事做人,成为我校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教学为主型教授。近5年来,每学年平均课时614.293(当量),每学年授课学生1210多人,所授课程学评教的平均得分为95.08分,年年名列前茅,年年获得教务处奖励。曾被评为校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2013年被评为“浙江省第三届师德先进个人”,2014年被学生评选为校首届“为心目中得好老师”。
经济学的一位同学说:“我庆幸思品课终于颠覆枯燥无味的历史,走向弥漫着快乐气息的康庄大道。思品课带给我的清新之感,这是以前所不能带给我的。课堂中的互动让我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人生的真谛,这种教学模式更能让老师亲近学生,更好地交流,不会给学生带来压抑之感。”不少学生在课后与教师继续交流、讨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说:“过去讨厌政治课,所以对于书上所讲的大道理,我们都不认同。现在,我们觉得是该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了。”一位学生在短信里说:“老师,您的课上得真的很精彩!原本以为思想品德嘛,就那种枯燥的原理,真是不想来,可在您的讲解中,让我重新审视了大学生活,同时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二、授成才之业——注重教学的改革创新
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教研室主任期间,积极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领衔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团队,率先入选浙江省精品课程,同时主持思想政治理论选修课省级精品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培养,在课堂上总是充满激情,尊重学生,注重教学的改革创新。通过“思政理论课小组合作式学习”教学范式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开展师生互动,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围绕具体学习任务,制定活动方案,收集资料素材,分析处理资料信息,研究解决问题;最后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小组合作学习的学案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小组成员的临场发挥,展示过程的有效互动,都成为思政理论课堂上一个个效果节点,创设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场景。
近年来,主持省级科研项目3项,在一级期刊发表论文5篇,二级期刊发表论文6篇。主持省精品课程“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 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训指导》、《交际与应对——社交礼仪实务》,开设通识课程“心理学与人生”,出版的《改变心力——团体心理训练与潜能激发》一书,已第5次印刷,受到同行好评。
三、解成长之惑——真诚的付出就是爱
教师在教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8年来,坚持为学生做心理咨询,只要学生需要就义不容辞,一对一咨询辅导学生达1000多人次。有一年春节期间,接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电话,说自己的妻子产后情绪很糟糕,读大学期间曾到我这里咨询过,现在瞒着妻子向我求助。那是我第一次为已经毕业的学生做咨询,她见到我时那惊讶而激动的表情至今还在告诉我,曾经对她的帮助一直延续在她的生活中,教书育人的职责是有着何等深远的影响力。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把多年积累得教学素材和课件与教研室教师分享,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在“助教导师”工作中,指导近20位青年教师和辅导员。坚持为学生上党课,组织指导学生暑期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