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人才招聘  师资队伍  博士后工作  规章制度  办事流程  文档下载  常见问题  师德建设  人事视窗 
现在是: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2011年度部门考核专栏>>正文
 

科研处2011年度工作总结

2012年01月05日 13:57  点击:[]

2011年,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单位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处同志齐心协力,兢兢业业,围绕“五抓”下功夫,切实加强校务公开、廉政建设和综合治理工作,实现了科研总量的快速增长以及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简要汇报如下:

一、当年度履行工作职责情况

(一)抓立项,提高项目申报立项率

2011年,我处共受理各级各类项目申报20余次,受理申报书1500余份。项目申报过程中,我处紧紧抓住“高层次项目”这一龙头,严把质量关,认真做好课题申报的组织和指导工作。我们对学校申报的省部级以上项目实行专家预评审制度,请校内外专家对每一份申报材料提出修改意见,并专门召开课题申报分析论证会,通过集中点评、集中反馈,帮助教师提高申报书的质量。一年来我处共主持召开了5次省部级以上课题申报分析论证会,累计参会人数达400余人,极大地改善了课题的申报质量,提高了项目的命中率。另外,我处还将近两年立项的、课题设计论证较好的课题申报书编印成册,印制了《课题设计参考资料》第4辑,已发放到每位教师手中,供教师申报课题时学习和参考。

(二)抓质量,催生高水平科研成果

我们不仅严格把好项目的“入口关”,而且积极把好项目的“结题关”。我们对所有在研课题进行跟踪服务,了解研究情况,督促研究进度,提供服务指导。2011年,我处主持召开了2次教育部及以上课题在研项目负责人会议,通过会议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课题按时按质完成。另外,我处还积极协助做好省科技厅、教育部等省部级项目的组织鉴定工作,全年共召开了5次课题成果鉴定会,产出了一批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三)抓成果转化,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011年,我处积极推动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工作。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一是设立“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专项研究”课题。为了提升我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2011年6月,我校设立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专项研究”课题。确定了50个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课题指南,首次共有26项课题获准立项,每项课题资助经费2万元,课题研究成果均将以咨询报告的形式及时提交到有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各级领导手中,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创办服务党和政府决策的内部刊物《浙财研究》。2011年7月,为了扎实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运用,畅通我校教师服务党和政府决策的渠道,我们创办了服务党和政府决策的内部刊物《浙财研究》,我们力求使之成为我校为浙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才智的重要平台。目前已有3项研究成果以“浙财研究”的形式报送省委、省政府领导。其中1项研究成果得到省委赵洪祝书记的重要批示,1项成果得到陈加元副省长的重要批示。三是编印了社会服务宣传材料《浙江财经学院社会服务研究团队》。为了弄清“我们到底能干什么”,促进我校科研工作者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我处在全校范围内征集社会服务研究项目选题,编写了24个社会服务研究团队的宣传材料,包括团队研究方向、团队核心成员、已承担的项目和出版发表的成果等内容,充分展示了我校优势学科的研究特色和研究水平,接下来我们将有步骤地组织24个研究团队“走出去”,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四是积极搭建社会服务平台。为了抓住国家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战略的机遇,我处积极协调,成立了“浙江财经学院海洋研究中心”,邀请省海经办、省海洋局、省统计局等政府部门领导任“中心”的学术顾问,确定了“中心”的研究方向、研究核心成员,制作了“中心”的对外宣传材料。目前“中心”已承担海洋经济研究相关课题5项,发表了一系列海洋经济专题的学术论文。

(四)抓内外交流,营造良好科研环境

2011年,我处积极做好对内学术交流和对外沟通联络工作。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积极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成立了“青年学术沙龙”。2011年11月,为了激发我校青年社科教师的学术兴趣,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学校成立了“青年学术沙龙”,“沙龙”每月举办1次。目前,“沙龙”已开展了2次活动,起到了浓郁校园学术氛围的作用;学校全年举办了“名家论坛”系列学术讲座78场。雷云、史晋川、姚先国、樊和平、肖红叶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应邀前来讲学,极大地活跃了我校的学术氛围;协助二级学院举办了8次学术会议。二是积极走出去与有关政府部门沟通联络。鉴于科研管理工作的特性所需,一年来,我处积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社科规划办、科技部、教育部、省科技厅、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省社科联、省教育厅、省海洋局、省海经办、省统计局等部门的沟通联系,通过我们的交流,使他们更加了解我校、理解我校、帮助我校,为我校的科研工作开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积极争取国内权威期刊的大力支持。一年来,我处积极与《管理世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经济研究》等权威期刊取得联系,邀请他们到学校指导工作,介绍期刊的用稿取向,指导我校教师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

(五)抓制度建设,促进科研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2011年,根据科研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对现有科研管理制度进行了再梳理,我处专门到上海财经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调研,形成了《SCI、SSCI和A&HCI收录论文及其它境外期刊论文科研工作量业绩津贴分配办法》、《浙江财经学院学术交流活动工作量核算办法》、《关于科研项目业务招待费和人员劳务费开支比例的有关规定》和《关于科研项目经费购置仪器设备的有关规定》等4个科研管理制度初稿,即将递交校学术委员会讨论,明年上半年出台。

(六)加强校务公开、廉政建设和综合治理

1.校务公开方面

2011年度,我处切实履行与科研有关的校务公开工作。主要有:各类课题和奖励申报评审公开;科研工作量考核严格按照个人申报、科研秘书核算,科研处审核、学术委员会审定、反馈学院等程序确定;各类科研项目申报、结题程序网上公开;所有科研制度网上公开。

2.廉政建设方面

2011年度,我处领导班子对党风廉政建设高度重视。带头认真学习党风廉政建设有关法规和制度;认真做好本单位的惩防体系建设工作;积极做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各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认真遵守《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廉洁从政行为规范;本单位成员没有在经费使用中违反财经法律法规和学校财务管理制度。

3.综合治理方面

我处落实了综合治理工作领导负责制和综合治理联络员。开展经常性法制宣传、治安、消防、交通、学术等方面安全教育。根据部门工作性质,认真做好学术讲座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境外发表学术论文保密工作,积极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二、当年度取得的主要成绩

2011年,我校科研工作主有以下6大亮点:

(一)国家课题立项数再次刷新

2011年我校获准立项国家级项目17项,为历年最高。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

(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创新高

全年共获得2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居全国财经类院校第2位,省属高校前列。

(三)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为历年最多

全年共获得10项省自然科学基金,为历年来最多的一年;同时,获得其它省级项目46项,立项数稳步增长。

(四)科研经费有较大突破

2011年,我校科研经费突破3000万元,科研项目到账经费突破2000万。全年科研总经费达3140万元,科研项目总经费达2635.35万元(含配套),科研项目到账达经费达2069.32万元(不含配套)。

(五)科研成果获得丰收

2011年,获得8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项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居全省高校前列。发表一级A学术论文15篇,一级B论文102篇,较去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六)社会服务成效明显

全年社会服务类项目经费达1300余万,为历年最多;1项研究成果得到省委赵洪祝书记的重要批示,1项成果得到陈加元副省长的重要批示,5项成果获得厅级部门批示采纳。

三、当年度工作中的创新之处

(一)创新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是创办了服务党和政府决策的内部刊物《浙财研究》,我们力求使之成为我校为浙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才智的重要平台。二是设立“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专项研究”课题。课题研究成果均将以咨询报告的形式及时提交到有关政府部门,为政府部门决策咨询服务。三是组织编写了社会服务宣传材料《浙江财经学院社会服务研究团队》。该材料将成为我校今后承接社会服务项目的重要窗口。

(二)创新机制,提高课题申报质量

一是对学校申报的省部级以上项目实行专家预评审制度,请校内外专家对每一份申报材料提出修改意见,并专门召开课题申报分析论证会,通过集中点评、集中反馈,帮助教师提高申报书的质量。二是印制了《课题设计参考资料》第4辑,发放到每位教师手中,供教师申报课题时学习和参考。

(三)创新机制,浓厚校园学术氛围

为了激发我校青年社科教师的学术兴趣,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在我们的推动下,学校成立了“青年学术沙龙”,“沙龙”每月举办1次,起到了浓郁校园学术氛围的作用。

四、当年度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2011年,我们经过努力和拼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一是团队联合攻关能力弱,“重”字号课题缺少;二是原创性、高显示度成果以及各类获奖偏少;三是研究现实问题能力有待加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校园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学术交流层次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努力改正我们的不足,虚心学习、勤奋工作、认真服务,力争为实现学校建设高水平财经大学的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

2011年12月30日

关闭

 

版权所有:浙江财经大学人事处  Copyright © 2006-2008  浙ICP备05014573  地址:浙江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学院街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