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我校“十一五”执行的第三年,也是国家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年。根据学校发展目标与中心工作及今后一个时期人才、人事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在进一步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基础上,将学校2008年人才、人事工作重心确定为“三个着力”:着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成新一轮的岗位设置和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着力加强人事法制建设,强化人事宏观管理,夯实人事管理基础。具体工作要点如下:
一、着力深化我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成新一轮的岗位设置和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
1、实施全员定编定岗,制定岗位设置与聘任办法
根据国家和浙江省关于高校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和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我校的岗位设置方案并完成岗位聘任,为学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组织实施新一轮岗位设置和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
根据经上级报批的学校岗位设置与聘任办法,完成学校新一轮的岗位设置和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并结合岗位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专业技术人员按确定的岗位等级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实现事业单位岗位工资制度的整体入轨运行。
3、研究探讨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根据国家和省人事厅的统一部署,在事业单位明确绩效工资的改革方案后,研究制定我校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4、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
待《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出台后进一步制定我校有关劳动用工具体的规章制度、规范劳动用工程序和制度。
5、研究探讨学校第四轮全员岗位聘任方案
在国家新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体系下,研究我校第四轮全员岗位聘任工作。
二、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1、加强论证,突出重点,继续做好人才引进工作
2008年人才引进工作的目标是提升师资层次,优化队伍结构。人才引进的重点是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特别有发展潜质的年轻博士以及新专业、新学科建设的急需人才,积极引进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专业人才。修订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制定学校“钱江高级人才”引进计划,在优先发展的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中设置特聘教授岗位,制定相应的岗位聘任条件,通过新闻媒体等各种途径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符合条件的人选。我校2008年师资引进计划总量为20-30人左右,其中学科带头人或方向负责人5-10人,新专业紧缺师资15-20人。
2、规范评审资格,明确评聘规则,继续做好专业技术资格评聘工作
2008年,根据省人事厅、教育厅下发的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办法及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基本条件要求,研究制定我校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基本条件,规范、完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积极争取更多学科的副教授职务评审权,为我校建立一支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师资队伍提供条件。根据省人事厅规范浙江省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管理的要求,做好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换发工作,年底前完成全校400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新证换发工作。
3、加大师资培养力度,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加强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和新办专业师资队伍培养。积极创造条件,给学术上有成就、有潜力的中青年学者提供平台。做好国家百千万工程、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第二批特级专家等推优选拨工作。修订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拨管理办法,做好学校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后备人员业绩考核、滚动培养工作。
(2)加强师资队伍的分类建设与规范管理。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根据学校制度《外聘教师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对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外聘教师、校外实习(实践)指导教师的管理,推行按需聘用、合约管理、注重实效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外聘教师在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学位点申报、科研合作、课程教学、学生实习与社会实践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实验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强、在学科专业建设中能发挥重要作用的、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队伍。
(3)适当加大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进一步完善出国进修政策。继续规范和完善教师办理进修、培训相关手续的流程,更好地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教职工提高自身素质创造条件。继续做好青年教职工的培训工作,为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供到位、及时的服务。
4、合理分工、耦合互动,推进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实践
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和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化要求,按照学科、专业(课程)设、基地(实验室)建设实际需要,构建多个层次多序列的项目建设团队,将我校目前已有的师资资源,根据其不同专业背景、研究方向、教学水平、能力特长、学历、学位、职称、年龄、性别、学缘等具体情况,分别组建到不同建设团队,在团队内部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协作,各司其职,各展所长,交叉渗透、耦合互动,从而在我校形成一支基础雄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富有活力,创新能力强,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三、着力加强人事法制建设,强化人事宏观管理,夯实人事管理基础
1、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我校人事管理制度。学习2008年国家将出台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暂行条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全面梳理和进一步修订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在2008年底重新编印《浙江财经学院人事制度汇编》(修订版),努力使我校各项人事管理工作进一步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2、继续做好管理人员的行政职务(级)评审工作。从事业单位新一轮工资改革趋势看,高校的党政管理人员可能会走职员化道路,这就可能需要调整学校原有的非领导职务评审办法,在浙江省岗位设置和聘任方案出台以后,及时修订学校非领导职务评审办法。
3、加强人事管理信息化进程。人事管理信息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完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把这次工改查阅到的所有个人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尽可能详细的反映各位教职工的基本信息;二是以人事处网站为平台,加强人事信息、规章制度、办事流程的公开,加强与教职工的联系和沟通。
4、进一步做好人事代理工作,继续尝试新的用工模式。
我校的人事代理队伍不断壮大,管理的工作量也在不断的增大,2008年应进一步做好人事代理的管理工作和人事代理人员的归档工作,使这项工作走上正常轨道。
5、借助多渠道、多平台,不断推行校务公开。人事工作事事涉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务求公平、公正、公开,学校根据省人事厅有关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学校人员公开招聘制度,规范学校进人行为,同时将借助人事处网站这一平台,全透明的公开人事各项工作,接受广大教职工的监督。
6、做好各类信息报表工作,及时提供最新参考数据。报表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第一是及时完成各级各类对外数据报表,这是向上级部门反映我校的真实情况;第二是要能及时向学校领导提供各类参数,定期作好各类信息统计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也作好各类数据的存档工作。
7、做好各类资料和数据的归档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人事相关材料的归档管理工作,及时把教职工的各类有关需要归档和存档的材料归入个人档案或综合档案,加强档案管理工作。
8、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切实做好劳资、福利、保险工作
组织好全校的国家基本工资、各类津贴、福利的发放工作,并完成年初工资晋升、公积金基数核定、临时工管理等具体工作。上半年的工作重点为工资套改材料归档和岗位设置聘任后的工资津贴调整。做好各类保险的管理和缴纳工作。全面做好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各类险种的缴纳和管理工作,及时为教职工办理好相关的保险,解决教职工的后顾之忧。做好劳资方面的数据测算等工作,为学校提供与劳资工作有关的高信度测算数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人事处
2008.1.18
附件:人事处2007-2008第二学期主要工作和时间安排